热点资讯
  • 扎心!东三省最后一座千万级城市彻底掉队了,年轻人都去哪了?
  • 中兴通讯三亚地块拟被政府收储
  • 上交所本周对79起证券异常交易采取自律监管
新闻动态

扎心!东三省最后一座千万级城市彻底掉队了,年轻人都去哪了?

发布日期:2025-10-12 16:21    点击次数:164

一个扎心的数据显示,哈尔滨常住人口跌破千万,东北从此再无“千万级”城市。

更刺眼的是,在过去那些年,黑龙江每年少掉46万人,吉林24万,辽宁25万,光哈尔滨一座城市就年均净流出11万。

如果你到火车站看看,会发现这个数据背后有多真实,候车大厅里,拖着大行李箱的年轻人,往往不是去旅游,而是要去外地找工作。

农村里的变化更直观,村子里年轻人越来越少,留守的多是老人和孩子。

城市里的老楼,一旦电梯坏了,常常修不起,因为住户大多是老年人,分摊不起高额的维修费用。

那么问题来了,为什么东北留不住人?为什么年轻人一毕业就要离开?

一个土地面积145万平方公里、人口曾超过一亿的地方,为何会走到今天?

01

展开剩余86%

东北气温低,这是全国都知道的。

冬天零下二三十度,走在街上,一口白气吐出来立马结霜,供暖季靠大锅炉,窗户结霜得厚厚一层,早上得先刮出个小洞才能看到外面。

很多人解释人口流出,说是因为天气太冷,大家都想去南方,可真相远不止于此。

北欧更冷,加拿大也冷,但这些地方依旧有人口净流入,其实,寒冷只是一个次要矛盾,真正决定人们去留的,是机会。

东北的困境在于,适合年轻人的就业岗位少得可怜。

2023年统计,沈阳、长春、哈尔滨三座省会城市,上市公司数量加起来不到深圳的十分之一。

互联网大厂基本没有,金融总部缺乏,外企更是少。

很多毕业生在本地投简历,一个月也接不到几个面试电话,甚至一些招聘会上的岗位,要求“必须有关系”。

反而是到北京、上海、深圳,哪怕竞争激烈,但至少岗位多、机会广。

就算只是从普通职员做起,也有向上的可能,东北的冷,不只是气温冷,更是机会冷。

02

提到东北,很多人会想到鞍钢、长春一汽、大庆油田。

上世纪七八十年代,东北是全国的骄傲,是“共和国长子”。

那时候,一个厂子能养活几万人,工人有宿舍,有食堂,孩子能上厂办学校,看病有厂医务室。

那时的东北人,说话底气十足。

可问题是,当全国进入市场化后,东北的老工业体系反应慢、转型难。

很多大型国企因为缺乏竞争力而陷入困境,工厂倒闭、工人下岗,曾经的“铁饭碗”砸了。

举个例子,长春一汽当年是全国第一汽车厂,曾经辉煌无,但市场化后,合资品牌进入,南方车企崛起,一汽逐渐失去竞争优势。

大量配套企业跟着萎缩,整个长春汽车产业链一度陷入困境。

更要命的是,东北的产业结构高度依赖重工业和资源型企业。

钢铁、煤炭、石化,这些行业在过去是优势,但在新经济时代却成了包袱。

服务业、创新产业的占比长期偏低。年轻人想搞互联网、金融、文创,几乎找不到生态土壤。

所以,东北人口流出的根源之一,是产业升级的滞后。

东北像一个庞大的机器,曾经轰鸣作响,如今却零件老化、动力不足,还没有换上新的引擎。

03

在东北,想找个好工作,经常会听到一句话:得找人。

这不是调侃,而是现实。

很多岗位早就有人“内定”,你哪怕学历再高、简历再漂亮,如果没有合适的关系,往往连面试机会都难有。

比如,一个普通大学生回到沈阳找工作,投了几十份简历,最后却发现同学的岗位早就被“家里找关系安排好了”。

这种氛围,让年轻人觉得窒息。他们宁愿去南方从零开始拼,也不想在家乡被关系网困住。

相比之下,哪怕在一线城市租房挤地铁,机会至少相对公平,努力和回报之间的关系更清晰,这对年轻人而言,就是希望。

东北人口外流的第三个原因,就是制度性的不公平感,年轻人不是怕吃苦,而是怕没希望。

04

人口外流,不只是统计表上的减法,而是一个恶性循环。

第一:消费市场萎缩。年轻人走了,留下的多是老人和孩子。

城市里的餐饮、娱乐、零售业自然冷清,新的投资者更不敢进来。

哈尔滨一些新开的商场,开业一年就冷清得不行,最后不得不关门。

第二:房地产崩塌。鹤岗两居室一万块的新闻,全国皆知。

其实不止鹤岗,黑龙江、吉林很多三四线城市房价都跌得惨不忍睹。

你愿意花几十万买一套房,但没有人愿意接盘。房子空着,街区荒凉。

第三:农业受影响。东北是中国的粮仓,水稻、玉米、大豆产量全国领先。

可年轻人大量外流,地谁来种?不少村子只剩下老人,能种的地有限,大面积土地要么撂荒,要么交给大户集中种植。

表面上机械化弥补了一部分,但劳动力缺失带来的问题已经显现。

第四:老龄化加剧。东北是全国老龄化最严重的地区之一。

吉林省60岁以上人口比例已接近25%,比全国平均高出不少。医疗、养老、社保的负担越来越重,进一步拖累经济。

人口外流,就像抽走了东北的血液,没有人就没有消费,没有消费,就没有投资,没有投资,经济更下滑。

05

东北的问题,不是单一的。气候只是表层,就业是关键,产业是核心,环境是加速器。

要想扭转局面,必须同时发力:

一是:产业升级:不能再只靠资源和重工业,要发展高新技术、现代服务业和数字经济。

沈阳搞机器人产业,长春搞光电和新能源,哈尔滨发展生物医药,这是方向,但需要加速。

二是:营造公平的就业环境。少一点关系,多一点公开透明,让年轻人觉得有希望,而不是“拼爹”。

三是:优化营商环境。让民营企业、创业者敢于尝试,而不是被层层审批和关系束缚。

四是:提升生活吸引力。东北有冰雪、有森林、有湿地,如果能把文旅、生态与现代产业结合起来,完全可能把冷资源变成热经济。

东北人热情直率,走南闯北都能混得开,这是优势。

但家乡的未来,不该只靠输出人口,真正的振兴,是要留得住人,让年轻人愿意回来。

哈尔滨的冰雕再美,依旧挡不住南下的脚步。

愿未来的东北,不再只是“老家的方向”,而能成为年轻人心甘情愿扎根的地方。

发布于:河南省

上一篇:中兴通讯三亚地块拟被政府收储
下一篇:没有了